“中国”这两个字的起源,最早可以追溯到《尚书·周书·梓材》一文。这篇文献大致意思是,天命将中国的人民和疆土托付给了新任的君主,君主应当遵循德政,教化百姓,完成前任国王的使命。《尚书·周书·梓材》通常被认为成书于西周中期,但也有学者怀疑这篇文章是汉代所作炒股配资论坛官网,不能完全证明“中国”一词的最早出现。
直到1963年,随着一件青铜器的出土,这场争议才迎来了解决。这件青铜器铸造于西周初期,是目前已知最早刻有“中国”两个字的实物。这个发现与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1963年8月,陕西宝鸡贾村下了几天的大雨,雨水冲塌了一户姓陈的家庭的土墙。陈堆在清理过程中,发现了一件沉重、布满铜锈的青铜器。他并没有多想,认为这只是一个用来装饰的物件,于是把它带回家。过了一年,陈堆的家境日益艰难,于是他把这件青铜器转送给了哥哥陈湖。
展开剩余81%两年后,陈湖在破旧的家里生活得越来越困顿,他认为这件青铜器重量不轻,或许能换些钱,于是将其卖给了废品收购站。经过简单的称重,这件青铜器以30元的价格被收购,相当于当时一名普通技术员一个月的工资。如果没有发生特别的事件,这件青铜器可能会被融化掉,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然而,幸运的是,当时有一位叫佟太放的宝鸡博物馆工作人员常常巡视废品站,防止文物流失。当他在废品站看到这件青铜器时,立刻意识到它非同一般,便向馆长吴增昆汇报。馆长命令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将其买回,并为其申请了保险箱保管。
专家们随即前往发现地点,希望能找到更多的遗迹或文物,但他们的努力并未找到更多的线索。这件青铜器成为了一个孤立的珍宝,究竟为什么它会出现在这里,仍然是一个谜。有人推测它可能与1927年发生的盗宝案件有关,但这一推测并没有确凿证据。
这件青铜器的尺寸为39厘米高、28.6厘米口径,重14.6公斤,雕刻着精美的饕餮纹,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西周初期的产物。然而,在最初的鉴定过程中,青铜器上并没有发现任何铭文,尽管如此,它仍然被视为宝贵的文物,并成为宝鸡博物馆自1958年成立以来的第一件收藏青铜器。
1975年,这件青铜器作为宝鸡博物馆的代表被送往故宫博物馆展览,而在三年后,它也被选中准备赴日本展出。然而,由于表面铜锈的保护问题,日本的文物部门要求对所有展出青铜器进行封护处理。正是在这一过程中,工作人员才发现这件青铜器底部刻有铭文。
经过拓片,这段铭文被解读为:周武王在征伐商朝后,将“大命”传给了周成王,开始在洛邑建立新都。铭文中的“宅兹中国”四个字,指的就是“居住在中国的中心”。这段铭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“中国”字样,也因此使这件青铜器的历史地位更加重要。
随着“宅兹中国”铭文的发现,这件青铜器被认定为顶级的国宝,并成为2002年中国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的文物之一。根据铭文,青铜器的主人名为“何”,因此它被称为“何尊”,并成为中国历史的珍贵见证。
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五年,周朝开始在洛邑建设新都的历史事件,铭文大致讲述了周成王在洛邑祭天并训话宗子们的过程,表达了继承武王遗志的责任。这段铭文不仅验证了历史文献中的记载,也对西周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有趣的是,关于洛邑是否是西周正式的都城,学术界仍存在争议。虽然许多历史文献中认为洛邑是“东都”,而丰镐是“西都”,但一些考古学家的发现表明,洛邑也许才是真正的都城。关于这一点,或许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才能揭晓。
除此之外,另一个与“中国”字样相关的重要文物是汉代的织锦护臂。这件文物是在1995年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发现的,它不仅包含精美的纹饰,还有篆体汉字: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。这些字样描述的是天文现象,几颗行星在东方的排列,也给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。
从何尊到织锦护臂,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,也见证了“中国”这一词汇的历史演变。它们通过跨越千年的时光,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联系。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,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延续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